人工智能在日益发展,对我们的认知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震撼。借助AI的力量,我们能颠覆传统的生产、创意流程,推出新的工作流。面对AI的强大潜力,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中,如何通过学习与实践保持个人竞争力,成为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2025年3月5日下午4点,本学期第二期“周三茶座”有幸邀请到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教学卓越奖获得者、十佳教师陈江主讲本次茶座:“AI时代的个人竞争力”。 杨梦主持了此次茶座。
主讲人陈江教授
在讲座中,陈江教授通过鲜活生动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AI时代下个人能产出什么样的内容,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教会我们如何应用AI满足自己的需求。陈教授向观众描绘了AI技术为生活与事业带来的可能性,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观点。
讲座之初,陈江教授回顾了自己在过去一年中举办AI相关讲座的经历。他去年已经举办了五十多场AI相关的讲座。他坦言,要让每一次演讲都富有新意并不容易,而这恰恰凸显了AI的价值。他以一个亲身实践的例子展开:每次讲座前,他会与AI工具“DeepSeek”对话,让它生成一些富有争议性、适合讨论的议题,从中筛选最能激发思考的问题,作为讲座的切入点。这个例子证明了Deepseek已经能对我们工作生活有所帮助,其思考过程对我们来说已经具有启发性。
在AI时代下,我们该如何利用AI的能力提高个人的竞争力?他的分享聚焦三个关键点:工具成链、才艺随变、追踪极限。
工具成链
“谁更懂得用好AI,谁就更具竞争力。”这一观点成为陈江教授整场讲座的重要基调。他分析道,AI的普及意味着基础能力差异逐渐缩小,未来的竞争力不在于简单使用,而在于如何发挥AI能力、结合个人专长达到“强强联合”。
陈江教授举出了启发性例子:AI擅长什么?(具体指生成式大语言模型,LLM)获取知识、清洗数据。个人善于什么?将AI清洗后的数据以个人风格展示。例如先让AI按照符合SmartArt的格式生成文本输出,这样可以直接复制到PowerPoint中进行展示。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关注AI能做到什么,而我们想要得到的是什么,如何通过工具链,让LLM生成它能够生成的东西,按照一步步的处理,得到我们想要的。
利用工具链思维扩展AI能力
陈江教授随后又举了一些例子,例如让AI阅读需要统计处理的文档,按照逗号分隔值(Comma-Separated Values,CSV)格式输出文本。这样可以直接使用Excel软件处理成表格。
AI输出富文本格式内容
陈江教授为我们分析了写作行为的当下痛点:AI当下可以提高写作效率,然而写作的难度取决于写作目标、目的。如果是生成文本,那么变简单了。如果要让文本写出来后仍有人愿意看,变难了,因为未来会有更多的竞争者。
陈江教授认为的解决方法是制作更有个人特色的AI生成品。例如首先使用AI分析内容,生成MarkDown格式的思维导图数据,随后将生成MarkDown格式的文本输入给第三方思维导图绘制器画出思维导图,并导出成SVG,输送给PowerPoint,生成动画展示。陈江教授耐心地介绍了几种可能的异常情况:不能导入SVG、不能打散SVG图片,这些情况都意味着需要PowerPoint升级软件。如果打散SVG图片后出现字体异常,可以批量重新设置。
随后陈江教授向我们介绍了思维导图的子树消失、子树缩放、插图配合局部凸显、受挫图谱配合局部3D凸显等等更生动、形象、高级的展示方法。这些操作让我们大开眼界。一方面,这体现了陈江对智能展示技术的不断探索,另一方面,也回应了之前“强强联合”的说法——AI善于整理知识,而陈江教授善于使用PowerPoint进行高级且生动的展示。
此外,陈江教授也像我们介绍了AI的其它工具链做法:可以生成memaid格式文档,使用draw.io转化为流程图,导出SVG,配合PowerPoint使用。此外还有序列图、甘特图、生成动画、面向对象生成类图等等。这些举例不仅展现了陈江教授的专业能力,也彰显了“工具成链”理念的深远意义——在技术手段越来越复杂的今天,串联工具、整合集成的能力将成为个人优势的重要来源。
才艺随变
谈到文艺领域的AI应用,陈江教授介绍了AI对艺术创作的启发和可能性,也表达了他的观点:随着AI的侵入,我们平日学习的艺术技能可能会被贬值。他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文生图领域。最初这个领域很不成熟,但随着扩散模型的发展、应用,大量的文生图工具开始涌现,例如Mid Journey, Dall-E, Stable Diffusion。这些文生图模型利用CLIP模型处理用户的文本提示词,随后绘制图片。陈江教授强调,对于文生图任务来说,模型越好、提示词越好,生成的结果越好。随后陈江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社区基于Stable Diffusion模型开发的其他的功能,例如涂鸦优化(Control Net、Inpaint)、文生漫画(图片之间具有上下联系),陈江教授也将阿房宫赋、桃花源记、三体等等文学内容中著名的幻想成分进行了真实刻画,将作家笔下的幻想世界带到了我们眼前。
随后陈江教授向我们介绍了AI在其他文艺领域的创作能力:除了像素图片,目前AI也可以生成矢量图。与像素图相比,矢量图更方便放大、编辑、局部微调。AI也可以生成歌曲,我们可以指定主题或者输入具体的歌词,并输入歌曲的曲风,让Suno生成歌曲。
陈江教授提醒大家,AI时代中,艺术创作能力可能不再是一项稀缺技能,而真正稀缺的是对作品的鉴赏。能从成百上千个AI生成的成果中挑选出最具价值的那一个,将成为真正的竞争力。
追踪极限
陈江教授最后提到,紧跟技术前沿是提升个人竞争力的关键。他以自己作为教师的日常课件制作为例,展示了从文本到动画再到多媒体内容的全流程AI辅助操作如何显著提高效率。
首先是AI生成音频任务(Text to speech, TTS),之前的TTS技术只能生成很浓电子音、很假的声音。随着技术的进步,生成的音频越发拟真,甚至可以带有语气。陈江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他利用TTS的课件制作工具链:首先制作普通幻灯片、准备台词、TTS生成音频、插入幻灯片、排练计时(实现音画同步),这样用于课上播放、课下观看、导出视频。
陈江教授也向我们介绍了更进阶的使用方法:与AI生成文本、动画相结合,形成多媒体展示。此外,也可以生成AI“单人双口相声”,在演讲中形成配合。随着语气和形象的升级,可以形成数字人。例如抖音数字人生成的数字形象、HeyGen通过本人视频数据训练生成的数字人视频。随着陈江教授使用更加先进的AI技术,他的课件质量确实突飞猛进,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加的学习体验。
利用AI生成动画,并用AI数字人进行讲解
陈江教授也向我们介绍了另一个领域:文生视频。陈江教授说,这是一个更新颖的领域,目前仍有局限性、不成熟、存在大量的穿帮问题。但我们仍然可以借助工具链的思维使用AI进行极速短视频制作。以制作计算机程序设计与开发课程的开篇视频为例,陈江教授首先使用LLM生成需要用到的文案、台本,使用剪映软件将每个AI所生成台本绘制成图片,再使用AI工具将图文串联成视频,并使用数字人技术朗读展示AI生成的文案,最终将一切串联起来成为视频。在陈江教授的一系列操作下,得到了一段很高质量的,全流程AI生成的计算机程序设计与开发课程开篇视频。这让茶座听众们不由得感叹AI带来的效率革命,以及工具链思维的重要性。
陈江教授与听众互动
讲座结尾
在结尾部分,陈江教授总结道,AI短短的几年,就已经生成大量的应用。这难免地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危机感。他提出了一个关键思考:AI时代下的竞争主体是什么?究竟是人与人竞争,还是人与AI竞争,或是人与使用AI的人之间的竞争,或者是两个使用AI的人在互相竞争。不同阶段的答案或许并不相同,而这种分析本身正是提升个人竞争力的切入点。最后,陈江教授鼓励听众大胆尝试使用AI,与之对话,碰撞出新思路。也许,在与工具的互动中,我们会发现更多未知的可能性。
讲座结束后杨梦教授代表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和听众对陈江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了衷心感谢并赠送了周三茶座纪念品。
杨梦教授与陈江教授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