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4点,第7期“周三茶座”在静园一院201举行,由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和国际研究Bert G. Kerstetter '66大学教授、普林斯顿大学当代中国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谢宇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关于中美文化差异的思考”的报告。海报甫出,就吸引了很多师生的兴趣。活动当日,更有不少人远从校外慕名赶来。谢老师尚未出现,201会议室后面就已经站得满满当当,共同想听他如何为大家解读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千人千面的主题。
作为茶座的重要发起组织者之一、以及茶座的“招牌”主持人,王恩哥老师继续主持了本次活动。他首先对各处赶来的师生们对报告所表现出来的热情表示感动,然后也再次说明,组织茶座活动的出发点是想为大家提供一个分享和交流对各种前瞻或交叉问题研究与思考的平台,因此在这里分享的内容就不要求一定非常成熟。活动更为侧重和珍视的是大家能在一起、共同参与这些思考并交流想法。
报告前,谢宇老师也说明了此次报告的内容尚未成书、算是一次非正式的讨论和交流。
有趣的是,像刚刚上一期的报告嘉宾郎景和院士那样,谢老师也非常喜爱以“三”对问题进行提炼和总结。首先一开场,他向大家介绍了“社会科学的三原则”:即变异性、社会分组和社会情境;以便前来参会的、来自各种背景的听众们,能在对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继续下面的聆听。他指出:变异性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而社会分组则可以减少这种变异性。社会情境则与社会分组并不相同,是有自然边界(如时间、空间)的社会系统。集体行为可以导致宏观环境和人类关系的改变,这也正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来源。
接下来,就进入了报告的重点部分“中西方文化差异”。很自然,谢老师是从一个社会学家的视角——即将问题放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来进行分析和考量的。他以文化渊源、历史发展、政治结构以及经济结构为脉络,在追根溯源的同时对中西方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进行详细比对,让听众们在了解这些表现差异的同时更明白了这些差异的内在由来。接着,在以上对比和分析的基础上进入了第三部分:“认识中国社会”。在这部分内容中,谢老师为听众们归纳了他所理解的当代中国的三个“独有”的特点。也是对中美之间文化差异的这个问题,转换一个角度,从中国文化特点的侧面、进行了进一步深入地探讨和分析。整场演讲结合并穿插着现代社会学的数据收集与研究分析、让报告有理、有据且有趣。
报告最后一个部分是“科学、技术、创新”,是基于前面内容的延伸与拓展,也是谢老师对中西方(美国)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性方面从现象差异的总结到其背后原因的解析。由于时长限制,谢老师只进行了较为简略的介绍。他对比了“科学”与“技术”这两个概念的差别、追溯了现代科学的起源,并对美国在当今科学界的地位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对中国科学与之存在差距的内在原因进行了探讨。
报告结束后,与会听众们就谢老师此次分享的内容和观点进行了颇为热烈的交流和探讨。讨论最后,现场嘉宾还邀请谢老师对其整场的论述进行了一句话的概括与总结。时入初冬,活动结束时会场已是灯火通明。虽然有点饥肠辘辘,但大家却为在知识与精神上获得的丰盛而感到满足和快乐。